規范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,充分發揮引導生產、穩定市場、規避風險的作用。
《規劃》指出,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,出現了新變化。主要農產品供求進入緊平衡階段。隨著人口總量增加、城鎮人口比重上升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農產品工業用途不斷拓寬,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特別是糧食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,部分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地區結構不平衡的矛盾突出。農業生產進入高成本階段。農資、農機、土地等費用呈上升態勢,人工成本提高,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加速上升,必然推高農產品價格。
為此,《規劃》提出了“十二五”發展的一些目標: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.18億畝,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,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.4億噸以上,確保國家糧食安全。棉花、油料、糖料、肉類、禽蛋總產量分別達到700萬噸以上、3500萬噸、1.4億噸以上、8500萬噸、2900萬噸。
為了實現以上目標,《規劃》要求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,確保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,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,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。健全農業補貼制度。擴大補貼范圍,提高補貼標準,完善補貼辦法,增強補貼實效。進一步完善糧食直補政策,逐年增加農民種糧補貼。在現有糧食作物良種補貼范圍的基礎上,逐步擴大良種補貼覆蓋范圍。加強農業生產成本收益監測,完善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。
《規劃》還要求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。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,根據糧食生產成本及市場供求情況,逐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,引導糧價平穩上升,保持糧價合理水平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,探索建立以目標價格為核心的反周期補貼制度。完善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,建立健全重要農產品供求和價格監測預警體系,完善市場信息會商發布制度。充實糧棉油糖等主要農產品儲備,適時啟動主要農產品臨時收儲,支持企業增加商業收儲,形成國家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、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相結合的主要農產品儲備體系。優化農產品進出口調節和儲備吞吐調節機制,靈活運用國際市場調劑國內品種余缺。健全生豬市場價格調控預案。加強農資產銷調控,充分發揮化肥淡季儲備作用,保障市場供應。